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国安永乐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安永乐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主要是为了省钱,明朝在越南投入的军费与回报不成正比。明宣宗在位时期只有10年,号称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,历史上把他与其父明仁宗的统治时期一起称之为明朝的“仁宣之治”。
明宣宗在位时期颁布了许多特殊的政策,其中有好也有坏,毁誉参半。不过,罢免奴儿干都司、放弃越南都是他所使出的一系列“昏招”。例如明朝丧失越南以后,同时也丧失了向东南亚进取的野心,功在一时,罪在万古。
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,史称宣德皇帝,也是明朝建国以来的第五位皇帝。从他在位期间的表现来说,明宣宗(宣德皇帝)比起后世的嘉靖皇帝、万历皇帝可以算得上勤勉政事、矜矜业业。
尽管这位“好圣孙”皇帝在不到36岁的年纪就病死了,但他的政策还是对明朝后世造成了极为巨大的影响,其中之一就是放弃越南。
明宣宗深受其父明仁宗(洪熙皇帝)的影响,在战略上实行采取“收缩政策”、积极防御,他与其父亲明仁宗朱高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,并不热衷领土扩张与对外战争。
明宣宗在位时期,停止郑和下西洋,罢免奴儿干都司,放弃安南地区(越南),虽在短期内节约了财政开销,但在长远来看祸害匪浅,这与积极防御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越南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,却在唐末五代时期独立成国,到了明朝开国时期已经过去了300多年。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,为了恢复这块“汉唐故土”,频繁征发国内精锐士卒进攻越南的胡朝。
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、耗费白银无数,明朝才在公元1407年平定了越南地区,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,并效仿内地的制度在越南建立府、州、县,试图建立起朝廷直辖的体系。
不过,由于越南脱离古代中国已久,再加上明朝委派的官员在越南贪腐、掠夺,激起越南土著不满,所以当地的叛乱几乎此起彼伏。明朝为了镇压越南的叛乱,每年都要额外拨出一笔巨额军费,而越南本土的赋税钱粮产出还不够朝廷所耗军需的十分之一。
在明成祖、明仁宗、明宣宗时期,越南的叛乱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,朝廷屡次委派英国公张辅进入越南作战,虽作战得利,但也白白耗费了大量的军费。而张辅这边前脚刚走,越南后脚再次叛乱,明军疲于奔命,不得不驻军8万余人,其中的开销花费主要都靠内地运转。
明宣宗继位不久,越南再次发生叛乱,朝廷里分为“保越”和“弃越”两派。以英国公张辅等人为首的大臣,要求立刻出兵,平息叛乱;
以杨士奇、杨荣等人为首的大臣认为交趾(越南、安南)连年叛乱,贫瘠不堪,主张放弃越南。
最终,明宣宗采纳了杨士奇等人的建议,罢交趾承宣布政使司,勒令越南的明军主帅王通率军8万北返。
但王通实际上已经率领明军逃回广西,越南全境都被黎朝(越南黎朝)占领。至此,明朝耗费军费无数、折损大量将士,也仅仅统治了越南20年左右的时间就放弃了这里。
明宣宗不仅在南方奉行收缩战略,就连对蒙古也采取守势。比起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、大破鞑靼部,明宣宗更重视长城防线。
当时,明朝国力十分强大,蒙古的威胁固然不值一提。可是在明宣宗死后,蒙古的瓦剌部崛起,悄然埋下了后来土木堡之变的隐患。总体而言,明宣宗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所作所为,有利也有弊,但放弃越南实在是弊大于利。
【無古無今】
历朝历代以来,不论是哪位帝王,都以能否开疆拓土作为在位最大的功绩。但明宣宗朱瞻基不一样,他在位十年,却极少对外用兵,非但没有为大明扩充疆土,反而将一块领土直接给放弃了。而朱瞻基这样做的原因则要追溯到他爷爷朱棣那个时代去了。
反复叛乱的疆土
越南古称安南,也称交州、交趾,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。
元末战乱时,安南趁元廷无暇顾及,从而趁机独立,就此脱离了元朝的统治,在大明建立后,安南陈氏王朝臣服于大明,成为大明的属国。
一直到“明建文二年”(1400年),这个时候的明朝正处于战乱之中,燕王朱棣起兵靖难,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打了起来。而此时的安南也处于风雨之中,“陈氏王朝”的权臣胡季犛造反,趁机篡夺了皇位。
公元1403年,靖难之役结束,朱棣以大胜之姿成为了庞大帝国的新皇帝。而在安南方面,胡季犛也将皇位传于了自己的儿子“胡汉苍”。胡汉苍得知大明硝烟已散后,立马遣使向刚即位不久的明成祖上表,称陈氏王朝无嗣,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拥戴为皇帝,请求朱棣册封其为国王。
事实证明,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,他没有听信胡汉苍的一面之词,而是派人前往安南调查此事真想。但万万没有想到的事,朱棣派去的使者竟然被胡汉苍收买了。既然收买了,带回去的自然也就是假消息了,胡汉苍被顺利的封为了国王。
明征安南之战
永乐二年(1404)年,有一人唤作“陈天平”,自称是“陈氏王朝”遗孤,前往京城觐见朱棣,并向朱棣诉说胡季犛篡位的经过,请求朱棣发兵,恢复陈氏统治。
但朱棣考虑再三并未发兵,而是将陈天平送回安南,并传旨,命胡汉苍将皇位还于陈氏,而陈天平却被胡氏杀了,朱棣因此震怒,派朱能(靖难功臣)为主将,沐晟(云南沐王)、张辅(张玉之子)为副将讨伐安南。
在这一战中,明朝的损失是极大的,跟随朱棣靖难多年的朱能病死在了安南,但名将的逝去造就了另一位名将,在将星并不闪烁的永乐一朝,他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。
永乐第一名将:张辅
张辅的父亲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,而张玉早在靖难途中便战死了,因此张辅继承了其爵位,并且在征安南一役中展现出他非常高的军事天赋,后又三次平叛安南,三次随朱棣北征鞑靼。
简单来说,在张辅的领军下,这次出征不出意料的大胜,而这次大胜的原因无非在于两点:
胡朝灭亡后,胡季犛父子也被带回大明关押,而朱棣则借口陈氏已无后人,在安南设置三司,将安南化为大明一郡。从此,安南再度成为中原王朝领土。
但令朱棣头疼的时候还在后面。虽然朱棣派去官员、送去书籍,想要以精神上的方式教化安南人,从而使安南人潜移默化的融入大明。
但显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,张辅每次带兵回朝后,安南就会发生叛乱,虽然不久以后就会被张辅带兵镇压,但是长此以往也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。
直到明仁宗朱瞻基即位后,安南人黎利叛乱,且向大明皇帝上书,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。
朱瞻基考虑再三后,同意了黎利的请求,于是安南重新成为大明的属国,从此朝贡不绝。
结束语
在我看来,朱瞻基放弃安南不是没有经过考虑的。
可能在他的眼中,安南区区弹丸之地,有没有都可以;
第二点便是此时的大明正属于后世所称的“仁宣之治”,朱瞻基是一个守成君王,一心提升大明国力,对于疆土没有太大的野心;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安南实在是一个战争泥潭,从永乐年朱棣攻占安南,一直到朱瞻基放弃安南,这二十年的时间里,安南反复叛乱。叛乱即代表着需要出兵镇压,而出兵就等于耗费极多的钱财资源。因此,朱瞻基对安南没有太大的兴趣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安永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国安永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